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5年 第10期 > 第2版 长征
腊子口:长征路上的红色天险
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22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文章作者:□施崇伟

深秋的腊子口,不见金黄,却满是历史的厚重与深沉。我沿着高山间劈出的狭窄公路,与溪涧逆向而行,车速极缓,只为细品这险要地势。车窗大开,狂风呼啸而入,迭部的草原与森林,送来清新气息,却也让我对当年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,愈发难以想象。

这里,是闻名遐迩的腊子口。学生时代党史课上的讲述,入党后的红色教育,长征途中的腊子口,早已如一颗神圣的种子,深植于心田。扎尕那之后是珠鹅沟,我选择腊子口作为必经之路,只为重温那段战火锤炼的岁月,仿佛当年北上的红军,誓要“夺取天险”。

腊子口,是甘川古道上一处极为险要的峡谷隘口。“腊子口”为藏汉合音,“腊子”在藏语中意为“山脊”。迭部县,藏语意为“大拇指”,相传有神仙路过此地,被山石挡住去路,随手一摁,便摁出了一条通道。如今,通道越走越深,峡谷愈发狭窄,云雾飘来,山峰若隐若现,腊子河奔腾不息,公路蜿蜒伸展。

青山连绵,天堑乍现。甘肃省迭部县境内岷山深处,腊子口,红军长征的生死关口,巍然矗立。前方,耸立的纪念碑,直插云霄。

来到纪念碑前,峡口处,大理石碑与天相连。我伫立良久,读着碑文,注目浮雕;漫步崎岖山路,回到历史现场。险峻的山道峡口,窄窄的通道,两边是悬崖峭壁,中间是水深流急的腊子河。小木桥上,我望向悬崖山腰处的碉堡。当年,国民党守军在此修筑坚固工事,妄图封锁峡谷,消灭长征至此的工农红军。

这场以少胜多的虎口拔牙之战,离不开一位无名小战士。他,不过十六七岁,却在绝壁山崖间攀爬,用长绳将战友拉上山头,出其不意地占领了重要据点,为战役胜利立下汗马功劳。他是贵州大山里的孩子,从小随父亲采药,练就一身攀山越岭的本领。他,是飞夺泸定桥的勇士,腊子口,再成英雄。然而,这位小英雄,后来却不知下落。但,人们从未忘记他。红军团长杨成武多年后仍深情讲述:“有个苗族小战士,从贵州参军,十六七岁,个头中等,脸是褐黑色,颧骨挺高,眼睛挺大,汉语不太流利。他家极穷,打小在山里采药、砍柴,攀岩过河不在话下。他入伍时没名字,战友们就叫他‘云贵川’。”

继续前行,来到腊子口战役纪念馆。阳光铺满广场,钢铁的手臂高举胜利的号角,红旗与山风共舞,浮雕中的伟人,吟诵着“红军不怕远征难”。走进纪念馆,仿佛沿着腊子口这道红色地标,走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。

1935年9月,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进入甘南,在迭部县达拉乡俄界召开“俄界会议”,决定继续北上。北进途中,攻克天险腊子口,打通了北上抗日的胜利通道。1936年8月,红二、四方面军长征进入甘南,途经迭部,再次播下革命火种。腊子口,将星闪耀,十大元帅中,有九位都曾经过此地。

我尤为自豪的是,我的江津老乡聂荣臻元帅,亲自指挥了腊子口战役。凝视他的照片,我仿佛听到了熟悉的乡音:“这腊子口一战,把北上的道儿给打通啦!要是腊子口打不下来,咱这队伍往南回不去,往北走不出去,军事上、政治上都得陷入绝境。这下可好,腊子口一拿下,整个局面都活泛了。”

“腊子口一拿下,整个局面都活泛了”,这地地道道的江津话,在我渐行渐远的归途中,久久回响。是啊,腊子口战役,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、出奇制胜的经典之战。它突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,确定了北上建立根据地的目标,是中国革命的红色丰碑,是中国共产党必将取得胜利的不朽见证。
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